以史鑒今 資政育人

<<返回首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精品圖文回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爭論中艱難推進
來源:《黨史博覽》  作者:許人俊  點擊次數:

中國農村“大包干”發源地——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圖為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舉辦文藝演出


中國的農村改革是舉世矚目的一件大事。這一改革是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正式開始的,它不僅使中國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且推動了城市以至整個國民經濟體制的巨大變革。

農村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通過它破除了長期存在的“一大二公”、權力集中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擯棄了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的分配辦法。這是經濟領域內的改革,更是政治思想領域內的一次偉大解放。

粉碎“四人幫”后,“農業學大寨”之風仍在全國盛行。遭遇大旱的鳳陽縣小崗村,為了求生存被迫搞起了包產到戶,從而奏響了農村改革的序曲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曾深刻地指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薄耙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彼€強調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葬送?!?/span>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大會接受了鄧小平的觀點,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強調撥亂反正,糾正“左”的錯誤。

改革頓時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呼聲。然而,改革之路非常艱難。當時“兩個凡是”的“左”的思想仍有巨大市場。

就在鄧小平發表上述講話前,中共中央正在召開全國普及大寨縣工作座談會,要求以昔陽縣為榜樣,學習大寨經驗,大力推行向大隊核算過渡。會后,中共中央印發了49號文件,明確規定:“向大隊核算過渡是大勢所趨,各級黨委態度要積極?!?/span>

于是,在中國農村改革的號角剛剛吹響的同時,“普及大寨縣”和“向大隊核算過渡”之風也席卷全國。各地農村敲鑼打鼓,高舉學大寨的旗幟,掀起過渡的宣傳高潮。

窮則思變。安徽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歷史上窮得出名。解放后,鳳陽縣農村搞起了公社化,但依然貧窮。據統計:1956年至1978年,鳳陽縣先后吃國家返銷糧4億斤,接受國家投資和貸款136億元,是典型的“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縣”。 1978年,鳳陽縣又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加上貫徹“左”的政策,嚴重破壞了農村生產力。鳳陽縣農民對“農業學大寨 ”沒有興趣,對依靠人民公社 “大呼隆 ”勞動度荒也失去信心。許多人身背花鼓走四方,靠說唱謀生。這一情況,在安徽省其他地方也相當普遍。爭生存、保平安,已成為當時各級領導的當務之急。

1978年秋收秋種時,剛剛到安徽擔任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下鄉視察,眼看地里無人干活,播種無望,心急如焚。他立即召開省委會議,冒著政治風險大膽決定:凡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可以借給農民耕種,誰種誰收,并從集體耕地中給每人借一分地種菜度荒。

鳳陽縣馬湖公社在傳達貫徹省委決定時,群眾堅決反對繼續搞“大呼隆 ”的勞動方式和吃“大鍋飯”的分配辦法,強烈要求實行“分組作業,以產計工,費用包干,節約歸組”的生產責任制。他們深深懷念 1960年初實行過的生產責任制。那時,為了戰勝三年自然災害,鳳陽縣曾經搞過類似包產到戶的責任田,效果很好,一度受到鄧小平、鄧子恢等人的支持。后來,被作為“分田單干,走資本主義道路”橫遭批判。好辦法雖然夭折,但尊重事實的農民對此一直記憶猶新。

鳳陽縣委書記支持了馬湖公社干部、群眾的意見,但謹慎要求人們先搞試點,不聲張,不推廣,免得惹是生非。結果旗開得勝,責任田試點成功:大災之年,全縣的社隊大多減產,唯有馬湖公社十個試點隊沒有減產,而且還有兩個隊增產。

無獨有偶,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也秘密搞起了包干到戶。18戶農民簽字畫押,大家發誓患難與共,守口如瓶,決不對外講。如果被查出,隊長坐牢,大家集體養活其全家老小。

秋后,小崗生產隊的農業生產竟然出現驚人奇跡,糧食產量是上年的4倍。這個合作化以來 23年從未向國家貢獻一粒糧的“三靠隊”,實行包產到戶頭一年,就向國家貢獻糧食3萬斤、油料2.4萬斤。

鳳陽縣的奇跡,使人們看到了農村改革的希望。安徽省委在總結全省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激烈的爭論,終于制訂了《關于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草案)》,簡稱 “六條”。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和鼓勵農民搞家庭副業,產品可以到市場出售,農活可以責任到人……

安徽的“六條”,是粉碎“四人幫”后中國農村改革過程中最早出現的一份革命性文件。當時,剛剛復出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看到這份有爭議的文件后,不禁拍案叫好,立即表示支持。當時,全國“左”的思想路線仍居上風。那年,鄧小平出訪巴基斯坦途經四川時,特地向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推薦“六條”。四川省委頂著“左”的政治壓力,仿效安徽也制訂農村改革的“十二條”。從此,安徽和四川兩個農業大省彼此呼應,在農村改革的大潮中,聯手前進,成了國人矚目的典型,同時也成了眾人爭議的焦點。

當時,安徽、四川兩省領導的態度謹慎、低調,主張埋頭干,少宣傳。

中央文件在農村政策上開始松動,但包產到戶依然是禁區,新舊兩種思想相互撞擊。關鍵時刻,鄧小平站出來支持,為農村改革鳴鑼開道

1979年國慶前夕,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一屆四中全會,分析中國農業現狀,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研究新對策。會議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由于歷史情況發生變化,有些內容應作適當修改。修改后的《決定》,突出強調:“確定農業政策和農村經濟政策的出發點,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我國8億農民的積極性”;“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我們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發展生產力的需要,就是要看這種政策能否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決定》還對農村工作提出三個“一定”: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一定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按照群眾利益辦事;一定要堅持民主辦社的原則,尊重和保護群眾的民主權利?!稕Q定》并提出 ,“決不能搞瞎指揮和一刀切”。同時,《決定》有針對性地指出,“大寨縣和全國一切先進單位,都要對自己一分為二”。重申:“分配上堅決糾正平均主義,可以定額記分,可以評工記分,也可以包工到組,聯產計酬?!?/span>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定(草案)》原先有兩個“不許”: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產到戶。修改后的《決定》只提“不許分田單干”,對包產到戶則未提“不許”二字,而是改為:“除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單家獨戶外,也不要包產到戶?!闭Z氣十分緩和,而且具有靈活性。修改后的《決定》最后甚至表示“以上各點還不能說是成熟的意見,應該在實踐中繼續加以補充、修改和完善”。

好事多磨,正當各地在執行中央文件精神包產到戶有所發展時,新的沖突又爆發了。

1980年一二月間,國家農委在北京開會專題研究加強農村經營管理問題,大家各抒己見。安徽代表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介紹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情況,著重闡述:一、部分后進農村迫切要求包產到戶。這些地方突出的矛盾是窮,生產隊家底空,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成了一無所有的空殼。實行包產到戶僅僅一年,一大批生產隊就翻身,有的甚至一季就翻身。二、包產到戶是責任制的一種形式,不能同分田單干混為一談。三、后進地區長期受“左”的路線危害,如今中央號召加快發展農業,他們對生產隊搞集體生產喪失信心,希望用包產到戶,多收糧食,為四化多作貢獻,這是社會主義積極性的表現。

沒想到這一發言,卻把包產到戶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之火點燃起來。反對者認為包產到戶就是分田單干,是資本主義,如果不堅決制止,農村社會主義陣地必將丟失!20多年合作化成果必將毀于一旦,太可怕,太可惜!

部分省、區、市和新聞單位、經濟研究部門的代表,支持安徽代表的發言,認為講得很有道理,反映了民心。但反對者人多勢眾,一時形成對安徽代表及其同情者的批判和圍攻。雙方唇槍舌劍,氣氛十分緊張。

國家農委的一些領導則表示按中央文件辦,即“不許分田單干”,“也不要包產到戶”,實際上站在反對者的一邊。

1980年131日下午,華國鋒、鄧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任重、姚依林等聽取國家農委的匯報。會上,華國鋒強調指出,“責任制和包產到戶單干不要混同起來”,包產到戶使老的、弱的也分了一分地,生產上有困難。已經搞了的,要認真總結經驗,提高覺悟,逐步引導他們組織起來。傾向性依然十分明顯。

鄧小平在會上一直在沉思。早在 20世紀 60年代初,他就以“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妙語支持安徽包產到戶。這次會上,他未就包產到戶直接表態,而是講了農村工作的另一個問題,即到 20世紀末達到小康目標,每人收入1000美元的問題。他說,這是一個戰略思想,我們要按1000美元這個目標,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考慮農村經濟的發展?,F在不訂出規劃,不確定目標,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這實際上是告誡全黨:在農村改革問題上,要有緊迫感,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再不能裹足不前了。

鄧小平的講話并沒有引起一些人的重視。會后,國家農委主辦的《農村工作通訊》2月刊發表了《分田單干必須糾正》。文章對安徽包產到戶大加抨擊,指責是方向、道路問題,要堅決與之斗爭。編輯部還加發編者按,責問:“包產到戶到底是集體生產責任制的一種形式,還是實際上倒退為分田單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言語尖銳,令人震驚。

為趁熱打鐵,《農村工作通訊》3月刊又發表《包產到戶是否堅持了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一文,并有計劃刊登一些讀者來信和農村經濟“權威”人士的文章,力圖對包產到戶形成批判的聲勢,抑制其繼續發展。

熟悉農村改革的吳象和新華社記者張廣友深感事態嚴重,于是立刻趕寫文章《聯系產量責任制好處多》,熱情贊揚包產到戶。對此,《人民日報》負責人大為贊同并支持,在49日《人民日報》予以全文發表。這期間,《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連續發表了許多文章,擺事實,講道理,有力地回擊反對者的各種言論,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這是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新聞界在爭論,農村在爭論,各省、區、市領導也在爭論。任仲夷、池必卿、周惠、李瑞環和四川省委領導,都熱情支持推廣包產到戶。反對者也不乏其人,某省領導表示:“寧愿遲發財,也不能摔跤子?!庇形皇☆I導甚至說:“我要保持革命晚節,堅決反對包產到戶,反對單干!”

鄧小平對這一場大爭論極為關注。他在閱讀大量有關資料后,數次找萬里談話,了解情況。198042日,他又找胡耀邦、萬里、姚依林、鄧力群等談話,正式表態:“農村地廣人稀、經濟落后、生活困難的地區,像貴州、云南、甘肅等省份中的這類地區,我贊成政策要放寬,使他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特色。西北地區要走畜牧業的道路,種草造林,自留畜要放寬。農村要普遍鼓勵種樹,實行一人種活多少樹,誰種歸誰的辦法。有的地方可以搞自留山,要發展多種副業,發展漁業、養殖業 ……”

鄧小平特別強調:“政策一定要放寬,使每家每戶都自己想辦法,多找門路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有的可以包產到組,有的可以包產到個人?!彼膭畲蠹遥骸斑@個不要怕,這不會影響我們的社會主義性質。政策放寬以后,有的地方一年可以增加收入一倍多。我看了許多這樣可喜的材料?!庇捎诖藭r萬里已調任國家農委主任,所以鄧小平又指示,“要解放思想,此事請萬里同志研究個意見,到書記處討論”。

友情鏈接

鄭州擎天近代中國研究國家檔案局國史網求是網鳳凰網國際在線中國青年網共產黨員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網新華網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網河南黨史網

黨史博覽雜志社主辦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黨史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黨史博覽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豫ICP備18012056號-1
亚洲一夜